背包客
RSS订阅 | 匿名投稿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背包客的故事 > 正文

一言不合就上背包客为什么那么酷 壹读百科

作者:habao 来源: 日期:2017-10-23 15:23:43 人气: 标签:背包客对人生的意义

  马上就十一了,是该找个地方去看“mountain people mountain sea”了。嗯哼,壹读君傲娇地说,我才不要和你们一样。别拦我,我要去当背包客了。

  背包客直译于英语单词“Backpacker”, 1990年皮尔斯(Pearce)最早提出,虽然Backpack一般翻译成“双肩背包”,但它真的不单指那些背双肩包的人。每天背着大包上班的壹读君,实在不敢忝列背包客的队伍。行囊背在身上,说走就走、用近似流浪的方式进行长途自助旅行的人,才是一个背包客的。

  一般认为,现代背包客的旅行方式起源于1660-1840年被称为“Grand Tour”的欧洲贵族旅行,当时欧洲上流社会有钱的、或者受资助的年轻人会选择去旅行,认识社会,增加,体会的和。卢梭的《录》里就曾经多次描述过他的旅行。

  之后,随着工业到来和假期制度的完善,越来越多的欧洲上班族提着箱子或背着背包远渡美国,游览大洋彼岸的自然风光,近代旅游业开始兴起。

  到了十九世纪末,工业使得出现了新旧阶层的分化,在工业化中没能富起来的、“和教养”的社会精英阶层一边新阶层的,哀叹日下,一边集体性地怀旧来安慰。他们关注整个民族的幸福和未来,于是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种“青年”的,认为“只有青年,才能在已朽的过去中找到一条新的道”。

  那时的青年“不负众望”地掀起了“候鸟运动”。1896年,一位名叫赫尔曼·霍夫曼的大学生带着一群中学生到野外徒步漫游,他们的脚步遍及本土,还穿越了波默森林。这种风气逐渐盛行,吸引了许多青年。虽然他们的初衷是为了反对现代性,回归自然,但他们在“漫游大自然的过程中人生意义”的主张却成了现代背包客的先声——

 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传奇的嬉皮士则可以说是现代背包客的。他们大多来自白人富裕家庭,却痛恨财富,弃绝安逸,以赤贫和流浪主流。

  1967年,美国州一个名叫麦克·梅特利的16岁的中学生离家出走,周游全国,寻找意气相投的同伴。两年后,他回到家乡莱顿城,和7名辍学的大中学生建立了最初的群居村——“莱顿”。这之后群居村开始遍及美国和西欧,1971年,全美国有将近3000个群居村,联邦大约有11万个,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市郊,还有一个北欧最大的、现在还存在的“城”克里斯钦(Christiania)。

  各地的年轻人为了追求心中的乌托邦,纷纷上,奔赴他们理想的群居村,用式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表现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,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。而那时候出走的常态:背着脏兮兮的大包行囊,穿着破烂而个性十足,选择便宜的交通和住宿,态度无谓散漫,常规,理想主义……现代背包客文化多少带着这些印记。

  被认为是60年代嬉皮士运动和垮掉的一代经典之作的《在上》,描写了垮掉在各地的流浪生活,大批的青年为之神往,认为是他们的“生活教科书”。这类文学作品的流行,深刻影响了后来每一代的年轻人。

  有一个统计,《在上》出版后,美国售出了亿万条牛仔裤,(耐脏又耐磨牛仔裤,不仅时尚,更适合在上),同时也促使无数背包族踏上漫游之。它在美国和西欧国家一直销量稳定,2007年,《在上》出版的第50年,它还以10万册的销量风行美国。“我还年轻,我渴望上”,这可是书中的66号公、横穿美国、公旅行的标配口号。

  这也影响到了托尼·惠勒和莫琳·惠勒这一对来自英国的新婚夫妇。1972年7月,才毕业不久的托尼·惠勒和他新婚的妻子买了一辆65英镑的、破的不能再破的旧车,带着即使那时也不算多的400英镑旅行支票开始上。一上他们都在窘迫中度过,想尽办法省钱——以及弄到钱。车子经常没油,因为他们总是吝啬,好让每一分钱都能走得更远;泰国3块钱一晚上的双也只 “享受”了几晚,就搬到另一个只需一半价钱的旅馆;最后他们把车子卖了,把相机当了,尽可能地搭车,打工挣钱,终于到达目的地悉尼,兜里只剩两毛七。

  没错,他们就是著名旅行指南《孤独星球(Lonely Planet)》的创办人。1973年,他们在第一本指南里记下了他们的经验之谈。那时候的他们年轻、一无所有,义无反顾地上,并且这种很少介绍“大货”、但乐在其中、窘迫却总有新奇的旅行手册,和外面那些“妖艳贱货”真的好不一样,让囊中永远羞涩的背包客感同,也切中他们的需要。

  就像《纽约客》的一名作者回忆自己带着《孤独星球》旅行的故事时说:“它了我,也了一个时代的人,怎样独自一人自信地走遍全世界。”铁打的《孤独星球》,流水的背包客,现在这套指南每年还会卖出600多万册,占到所有英语旅行指南销售数额的四分之一,也一直影响着今天内心骚动、渴望上的年轻人。

  虽然一开始上的背包客家里都有点闲钱,但他们流浪的时候追求的可是“一百块都不给你”的赤贫境界,是一趟之旅,这可不像今天号称背包客,然而却是“景区打卡”、“朋友圈发照片讨赞”的观光游客。

  他们之所以酷,是因为他们用,永远在上的方式宣告世界,年轻就是要,人生才有意义啊。

  推荐:

  

读完这篇文章后,您心情如何?
0
0
0
0
0
0
0
0
本文网址:
下一篇:没有资料